杏彩彩票官网app下载


郏县x26amp;上蔡同一口“锅”一进一退“果”不同!丨河南日报“发展路上对对碰”系列之二


04/23/2024 加工设备

  一个户籍人口只有1.5万人,面积只有14平方公里的小小乡镇,却吸纳1.5万余名周边乡镇居民前来就业,人均纯收入在全县遥遥领先。

  郏县广阔天地乡,集中了65家铁锅生产企业,年产铸铁锅7000万口,占据全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市场占有率,年产值近20亿元。在不断的转型与探索中,郏县铁锅产业成为炊具行业的佼佼者。

  4月10日,记者见到郏县华邦炊具厂董事长雷乾时,他正在车间与工厂技术人员安排海外新订单的事情。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德国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展览会上,华邦炊具以自有品牌与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客户签订了供货合同,收获满满。

  “以前到国外参加博览会是去学艺,产品连摆上台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我们是去竞技,带着产品去,带着合同回来。”雷乾自豪地说。

  此前,以华邦为代表的郏县炊具为欧盟厨具品牌贴牌生产多年,产品早已进入欧盟市场,但自主品牌却一直不为欧盟客户所熟知。

  “经过前期的贴牌生产,我们已熟知欧盟的生产标准。我们出口的轻型锅,压铸工艺上比欧洲同行先进许多。重量减下来,外观更精致,在欧洲市场上很受欢迎。”雷乾介绍。

  华邦炊具进军国际市场是郏县炊具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郏县在炊具行业加大投入,形成以铸铁锅为主的产品研制、配件生产、质量检验、销售于一体的厨具产业集聚区,年产铸铁锅7000万口,有30多个品种系列、380多个型号,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二,产品出口美国、俄罗斯及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何拓展自有品牌,郏县万家利炊具厂董事长马献军有自己的理解:“发展自主品牌和贴牌生产好比是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市场好时自主品牌就加大投放力度,市场疲软时就适当收缩,以贴牌为主。”

  2009年前后,郏县炊具行业开始与国内知名品牌爱仕达合作,近年来合作客户涵盖苏泊尔、美的、九阳等国内炊具一线万口,国内超市许多知名品牌的铁锅绝大多数来自郏县。

  “不看不比,沾沾自喜;一看一比,相差万里。”马献军说,与国内外有名的公司的合作使郏县铁锅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但仅仅跟着巨头脚步还不行,还要适应老百姓对节能、健康的需求,不断推出新品适应市场变化。

  设立独立研发团队后的郏县铁锅企业,改变了以往被动接收海外订单做法,现在主动提供多个样品,供海外客户挑选。

  郏县铁锅集中于广阔天地乡,该乡因1955年主席的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得名。解放初期,这里的赵花园村就有生产犁铧、铁锅的小作坊。当年,郑州第二砂轮厂的下乡知青带来先进的砂轮技术,促进了当地制锅工艺的改进。

  “大规模生产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本地人整合原有手工作坊,于1994年成立了上华铁锅总厂,学习上蔡铁锅厂的技术,高薪聘请上蔡制锅师傅,由此开始了规模化生产道路。”熟知当地铁锅发展历史的当地企业家邱振甲回忆说。

  2005年,已从上华铁锅总厂分出来的华邦炊具,在雷乾的带领下,引进并升级了钢模技术,使郏县铁锅行业工艺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原有的泥模工艺,采用铁水浇铸,易产生沙眼,质量、效率都上不去。”雷乾介绍说,“改为钢模压铸后,原来一个小时出20口锅,现在出50口锅,生产效率极大的提升。”

  铁锅行业的环保问题大多分布在于冲天炉烧煤带来的污染,近年来随着环保督查力度加大,县里要求企业一定安装脱琉、除尘设施,完成达标后才能排放。郏县铁锅行业也再次启动改造升级。

  在华邦炊具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原先高大的冲天炉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电力驱动的中频炉。改为电力控制后,整个车间环境洁净了不少,工人的使用量也大为减少。广天乡党委书记郭大敏说,下一步将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全部冲天炉改为中频炉。

  在万家利炊具的抛光车间,原先粉尘弥漫的情形不复存在,工人们在一个长方形金属罩具前工作。“抛光产生的铁粉直接被风抽走。”马献军介绍。两年前,这里还是人在车间待上短短几分钟,粉尘就会落一身。

  “这是我们投入600多万元新建的标准化厂房,去年才完成。仅环保治理投入就占100多万元。”马献军指着一排蓝白相间的标准化厂房自豪地说。

  在万家利抛光车间工作的小席今年32岁,此前在苏州的机械厂打工。虽然工作只有几个月,但他月工资已有5000多元。“工资和在苏州时差不多,最大的好处是能照顾家。”小席说。

  今年37岁的霍小燕,已在华邦炊具厂做到了精工车间主任。自己一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丈夫所在的压锅车间是厂里收入最高的车间,月收入1万多元,两个人月收入将近两万元。“俺这儿工资水平高,很少有人外出打工。”霍小燕笑着说,“邻近乡里的还来俺这儿打工哩。”

  “铁锅产业的主要效益体现在富民。”郏县现代厨具园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丁国杰坦言,以赵花园村为例,人口只有千余口,却吸纳了8000余人从事铁锅相关配套生产。

  为挖掘培育特色产业,变传统优势为发展优势,郏县确立了铸造产业要走铁锅精深加工之路,彻底改变小打小闹的局面。县里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规划建设现代厨具专业园,出台政策对铁锅产业重点扶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2010年,全省唯一的铸铁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郏县广阔天地乡成立,能轻松实现对铸铁锅抗拉伸、抗渗漏、平滑度等3大项21小项的检测。

  2011年,郏县现代厨具专业园荣获省级专业园区称号,目前这里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优质铸铁锅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今年,该县计划协调解决300亩土地用于园区建设,准备引进一些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企业。“我们新引进了机器人企业,产出的机器人能实现对抛光等工序的人工替代。”郭大敏说。

  “不但要做产品,还要定标准。”丁国杰说,受省商务厅的委托,郏县正在起草新的铁锅行业标准。

  “郏县铁锅经历了从无牌到品牌,从品牌到名牌的蝶变,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他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县里将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充分的发挥铁锅行业协会作用,抱团发展,逐步提升郏县铁锅品牌的知名度。

  由面向全国市场发展到紧盯全球市场,郏县铁锅产业愈做愈大愈强。郏县铁锅产业的前景,着实让人憧憬。

  上蔡铁锅厂,曾是行业的“传奇”。它第一个将压锅工艺实现大规模量产,起草全国铁锅行业首个行业标准,培养出大批熟练工人。在经历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快速地发展后,产品没有跟上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大幅萎缩,但这里仍保留着最原始最传统的制锅工艺。

  如今,上蔡铁锅在转型路上艰难探索,其传统制锅工艺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渴望在保护与传承中创新,迎来再次腾飞。

  4月7日,上蔡县杨集镇人头攒动,本不宽敞的马路被堵得水泄不通。顺着一条东西向道路入集镇不久,便可见路旁有一幢4层高、东西60多米长的楼房,木式门窗略显破旧,与宽大炫目的超市招牌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便是当年全国铁锅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上蔡铁锅厂所在地。厂办公大楼如今被超市租用,不仔细看,很难发现锈迹斑斑的“上蔡铁锅厂”招牌。

  上世纪90年代,谈到上蔡铁锅,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样一则电视广告:有人将铁锅从高楼上扔下,铁锅掉到地上仍完好无损,此时屏幕上打出“上蔡铁锅”等字样。这段不长的广告曾在央视及地方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

  1993年,在郑州上大学的上蔡人刘海宁,初次到郑州时,发现郑州火车站的候车室座位上全是上蔡铁锅厂的标志,这让他很是自豪。那时,上蔡铁锅甚至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

  杨集镇距离上蔡县城50公里,是该县最东的一个乡镇。此地古代属蔡国,秦初时就有冶铁造釜传统,制锅工艺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今年76岁的位双成,退休前是上蔡铁锅总厂的副厂长,从建厂之初就在锅厂工作。据他回忆,上蔡铁锅厂的前身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的高岳人民公社机械厂,曾生产犁铧、白铁大锅等。随着当地行政区划调整,1966年机械厂搬迁到杨集镇。

  “原来采用泥模浇铸,铁水自然流淌,次品率高,锅上经常有沙眼。”老位回忆。

  1985年,上蔡铁锅厂得知湖南常德研制成功压锅机,很快引进并配套生产线%,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一跃成为国内铁锅行业龙头企业。

  锅厂老员工魏国平回忆,由于供不应求,全国各地前来采购的客商需要排号等待,厂门口前来拉货的车辆排成队,连绵几公里。

  由于工艺先进,全国铁锅企业都来上蔡参观学习。1986年,第一届全国铁锅行业协会的年会就在上蔡召开,时任厂长王殿勋成为协会第一届理事长。

  曾任上蔡铁锅厂副厂长的朱国臣介绍,当时受国家部委和省主管部门的委托,上蔡铁锅厂起草了全国铁锅行业首个行业标准。

  锅厂兴盛,工人工资待遇也很好。魏国平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月工资已有500多元,而当时别的行业工人平均薪资只有几十元。兴盛时期的铁锅厂办有宾馆、幼儿园等。“给小孩子说亲事,对方只要听说是在锅厂工作的,一准就成了。”魏国平自豪地说。

  “1986年,锅厂的产值相当于上蔡县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朱国臣说,鼎盛时期全厂有800多名工人,甚至成立了两个分厂。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上蔡铁锅厂却未能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很快衰落下来。

  “主要是产品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位双成总结,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锅厂生产工艺都有提升,私人办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上蔡铁锅厂的转型步伐未能及时跟上。

  当时豫北地区汤阴等地铁锅公司开始兴起,南方湖南、海南等地铁锅企业也迅速扩张,上蔡铁锅厂的市场被挤压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狭长地带。

  与此同时,计划经济内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如计划内低廉的原料供应和占产量近三分之一的计划内采购指标的取消,对于上蔡铁锅厂无疑是釜底抽薪。

  上蔡铁锅厂举步维艰。为此,该县专门选拔一批干部驻厂,希望改变锅厂困境。1993年至1995年担任副厂长的朱国臣,正是当时选派过去的干部之一。

  “我进厂时,锅厂已开始在走下坡路了。”朱国臣坦言,“当时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极快,又非常紧缺,拉一车铁生产两天就面临停工困境。”1993年,锅厂投资1000多万元建了10个渗氮炉做防锈处理。因电力紧缺,又投资600多万元建变电站,合资建玻璃盖厂等配套设备。“由此背上沉重的贷款利息包袱,最高峰时贷款有4200多万元,一度利息支出超过年产值。”朱国臣分析,资金成为压倒上蔡铁锅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锅厂举步维艰,厂里的制锅师傅却成了外地企业争相高薪聘请的对象。至今,上蔡的制锅师傅仍散落在全国各地。

  1998年,上蔡铁锅厂改制,债权债务清算后转为私人承包。据老员工介绍,此次改制并不彻底,上蔡铁锅厂再也没有恢复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

  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加上工艺的改进,铁锅在市场上重新受到大家追捧,上蔡铁锅厂迎来新的转机。该厂针对农村市场的铸铁锅仍深受农村居民欢迎。

  2016年以来,随着环保监督的力度加大,上蔡铁锅厂因仍采用原有的冲天炉炼铁,已进入停产改造。

  在工厂的车间,生产用的模具散落各处。据工厂负责人邓文喜介绍,停产前工厂一线多人。工厂完成环保技术改造后将很快恢复生产。

  从直径10厘米的迷你锅到2.15米的大口径铁锅,该厂目前仍保有100多个系列的铁锅生产能力,并拥有大批成熟制锅工匠。

  魏国平介绍,生产大口径的铁锅仍要传统泥模工艺,仅模具就需要3个熟练工人耗时4个多月完成。由于工序繁琐,很多铁锅厂已放弃生产。从车间仓库的存量来看,上蔡铁锅厂特种锅生产仍有一定规模。

  杨集镇负责的人介绍,由于上蔡铁锅厂保留着最传统的制锅工艺,他们准备将锅厂用工纳入精准扶贫项目,计划组织200名身体条件好的贫困户到铁锅厂工作,采用师傅传帮带形式,既传承了老手艺,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此外,随行的杨集镇文化中心主任赵洪亚表示,此地制锅历史悠远长久,工艺有传承,镇里正在整理制锅工艺及一些老手工艺人的资料,准备逐级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蔡铁锅”等到了传统工艺保护性发展的春天,期待它能在这个春天里精耕细作,在传承中创新,迎来再次腾飞。

  曾几何时,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上蔡铁锅名闻遐迩,甚至有人把其作为礼品送给父母或者亲朋好友。然而这些年来,上蔡铁锅确实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淡淡的怀念之中。

  曾经从上蔡铁锅厂学艺的郏县广阔天地乡,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组织协调与引领下,在一批企业家的持续努力中,依靠不断的创新创业,形成全国闻名的铁锅产业集群,如今集中了65家铁锅生产企业,年产铸铁锅7000万口,占领全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市场占有率,年产值近20亿元,成为全国炊具行业的佼佼者,部分产品已经打入欧洲市场,也为当地百姓就近就业与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

  一退一进两重天,转型之路何其难。看清未来大方向,思路需有历史感。上蔡铁锅厂,曾经充满创新激情,创下全国铁锅行业多个第一,第一个将压锅工艺实现大规模量产,起草了全国铁锅行业首个行业标准,代表一个时代的行业领航者,无比出彩。然而,在向市场经济大潮转型过程中,他们没跟上历史的脉动,逐步丧失了发展机会,使企业的员工失去了在当地就业与发展的岗位。同样是铁锅行业,曾经的跟进者和学生,郏县广阔天地乡,却后来居上,依靠一批企业家的不断学习与持续创新,在本来基础并不雄厚的条件下,逐步成为全国铁锅行业的创新发展高地。

  历史地看待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习反复强调的创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历史紧迫性。时代在快速进步,全球在快速变化,唯有创新,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对企业来说,创新是生命所在。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够拥有光明灿烂的未来。